【屠】姓氏全解
屠(Tú)姓:源出有九
出自子姓
是商朝王族的后裔。商朝建立之后,分封同姓诸侯,其中一支封于弦国。弦国灭亡后,其族人遂以国名命姓,为弦姓,后来又去邑为屠,称屠氏。
出自九黎族
相传,上古时代,黄帝与炎帝两个部族联合起来,在涿鹿与九黎族大战蚩尤部落,擒杀了九黎族的首领蚩尤。之后将其部族人强行迁出中原,迁往甘肃地区。遂将其部族人收入自己的部落,其中有一部分人愿意归顺的,就迁到邹屠之地(今山东 邹平)定居,其后裔子孙有以居住地名为姓氏者,逐渐形成屠氏、邹氏,世代相传至今。
这在东晋学者王嘉撰著的《拾遗记》中有记载:“轩辕去蚩尤,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,恶者于有北之乡,其先以地命族,后分为邹氏、屠氏。
以职业命姓
古人有屠宰为业者,其后便姓屠,称屠氏。部分出自西周时期职人廛人,属于以职业技能称谓为氏。
廛人,即在古代屠宰为业者之统称,亦称屠沛,别称屠士等。春秋时晋国有人名屠蒯,即为屠宰手。这在典籍《周礼·廛人》中有记载:“凡屠者,敛其皮角筋骨,入于玉府。乃市井鼓刀屠者。”
在屠人的后裔子孙中,有以先祖或自己的职业技能别称为姓氏者,称屠氏,世代相传至今。
出自部落文化
出自汉朝事情匈奴休屠部,属于以部落文化上名称汉化为氏。
休屠,是匈奴王号,其所统领的部落即称匈奴休屠部,是汉朝时期匈奴民族中的一个势力强大的部落群体。
要注意的是,休屠部虽为匈奴部落,但部落的民族主体却并非匈奴本族。休屠部的形成是秦、汉之际活动于河西走廊的大月氏人,也就是西方史学家称之所谓为“白匈奴”的民族。原来,河西月氏民族中有“酋涂部”,“酋涂”即“休屠”,是同部落名称的两种汉译写法。
在汉文帝刘恒初年(西元前174年),匈奴冒顿单于派右贤王领兵西征,击败大月氏,大部分“酋涂部”众归附组成匈奴的休屠部,余众则西迁至甘肃酒泉一带,成为小月氏之“酋涂部”。
汉武帝刘彻时期,在骠骑大将军霍去病出征河西击败匈奴后,匈奴休屠部在汉军强大压力下降汉小月氏“酋涂部”降汉,成为河西“休屠”的一部分。
匈奴休屠部的族源非匈奴本族,但其首领却是匈奴贵族,世称休屠王,由匈奴单于指派担任。
汉武帝刘彻 元狩二年(西元前121年),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于春、夏二季连续率大军反击 位于陇西地区的右匈奴。当时,匈奴在陇西地区的统治者就是休屠王和昆邪王(浑邪王)。霍去病率五万骑兵越过焉支山(今甘肃山丹)、居延泽(今内蒙古额济纳旗),斩获匈奴四、五万人,并缴获了休屠王用来祭天的金人(铜人祭天雕像),
使匈奴右部受到了几乎是毁灭性的沉重打击。匈奴伊稚斜单于将这一重大的失利归咎于休屠王和昆邪王,要将二人召至单于王庭治以死罪。二人畏死,商谋降汉,派使臣通知了汉王朝。
但当汉朝派霍去病前去迎接他们时,休屠王却反悔了。于是,昆邪王杀了休屠王,吞并了休屠王的兵众,连同自己的兵众共四万多人,加上家属号称十万,投降了汉朝。
汉武帝于二王故地设置了武威、酒泉二郡,此行政建制一直沿用至今。
昆邪王降汉后,被汉武帝封为万户侯,自去享受荣华富贵。而休屠王因悔降之故,累及妻子,其阏氏(王后)、太子及太子之弟均被没为奴婢,从他们习惯生活的水草丰美之河西走廊被押送到西汉的都城长安,送入黄门为汉武帝养马。休屠王的太子就是后来著名的西汉驸马都尉、光禄大夫、托孤重臣金日磾。
在休屠部降汉之后,部众中有依汉俗以原部落文化上名称汉化为姓氏者,称休屠氏,后省文简改为休氏、屠氏,历经东汉、三国、魏、晋、南北朝,以及隋、唐,最终大部分文化上汉化。
出自姚姓
源于姚姓,出自上古舜帝的后代胜屠氏,属于以音讹改姓为氏。为上古舜帝的后代,属以部落名为姓。史载舜帝的后代有一支为胜屠部落,后来迁至渭水旁落居,遂将落居地命名为屠原(今陕西 合阳县),这支部落后来以部落各改氏,改称胜屠氏。原为胜屠氏,古代“胜”与“申”两字同音,故俗称申屠氏源自胜屠姓,属复姓简姓。上述胜屠氏在后来的姓氏演变中大多简化为单字姓胜、屠。
出自蒙古族
属于以部落名称文化上汉化为氏。据典籍《清朝通志·氏族略·满洲八旗姓》记载:蒙古族图色哩氏,亦称图色勒氏、图克色里氏,后又分衍出图木尔齐氏,世居萨哈尔察(今黑龙江北岸 布列亚河流域)、尼马察(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 双城子一带)、沙济(今辽宁新宾西北部)、黑龙江穆塔喀村(今黑龙江省 三江平原地区)等地。后有满族、锡伯族引为姓氏者,满语拼音为Tuseri Hala。
明朝中期,蒙古族图色哩氏、图木尔齐氏多有改汉字姓为屠氏、图氏者。
清朝前期,满族、锡伯族图色哩氏则多改汉字姓为屠氏、图氏、多氏、涂氏、佟氏等。另外还有晋朝武都大族 氐族人屠氏者。清代太平天国 杨秀清覆灭后,儿子丙照 逃亡,改姓屠姓
出自杜姓
古代杜,屠二字声音相近,相通。